欢迎光临地理标志产业网网站!
地标富农

我国运用地理标志助力乡村振兴一览

2022/9/1    来源:中国市场监督管理报    作者:地理标志产业网  浏览次数:1161

农,天下之本,务莫大焉。我国自古以农立国,创造了源远流长、灿烂辉煌的农耕文明,长期领先世界。农业兴旺、农民安定,则国家昌盛。“三农”工作、脱贫攻坚,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涵。


以下是各地运用地理标志助力乡村振兴的缩影。


柞水木耳成了“香饽饽”

陕西省柞水县金米村以前是贫困村,2015年贫困发生率高达21.85%;如今,村民的钱袋子鼓了,村貌变漂亮了。

金米村柞树多,是生长黑木耳的绝佳树种。过去,在树上栽种的方式产量低,种植木耳赚不上钱,鲜少有人问津。进入新时代,金米村将柞水木耳作为特色优势产业,用农作物秸秆、枯草和树枝等有机质制作的培养棒取代了天然柞木,让木耳生产更有效率也更加环保。

目前,地栽木耳每亩产值可达6万元,实现利润6000元,经济效益明显。

为了方便农户种植木耳,金米村积极推广“两借两还”模式,即村委会免费为农户提供木耳菌袋或木耳大棚,农户将采摘的木耳上交进行统一销售,销售资金再由村委会扣除借贷成本后返还农户。

“今年我又承包了一块地,专门用来种植木耳。”金米村的陈庆海此前是村里的贫困户,一家人靠外出打工赚取微薄的收入。2019年,在村里干部的劝说下,他尝试承包大棚种植木耳,一年能获利四五万元,日子过得愈发红火。

村里像陈庆海这样的种植户不在少数,全村木耳事业蒸蒸日上。2020年,金米村共种植木耳300万袋,收益分红带动全村贫困户188户553人,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.1万元。

在柞水县,类似金米村靠种植木耳脱贫致富的事例很多。据介绍,2021年,柞水县干品木耳产量达4500吨,这一产量相比当地木耳产业发展之初提高了22倍。柞水县运用地理标志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,跃然眼前。


螺狮粉“爆红”的背后

结合地方实际,因地制宜地开展地理标志工作,社会效益、经济效益更加显著。

广西柳州街头,螺蛳粉店随处可见。不论早晚,吃一碗螺蛳粉是当地人的日常习惯。这碗起源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夜市的地方小吃,如今是柳州最亮眼的新名片之一。

柳州是我国西南工业重镇,也是全国五大汽车生产基地之一。在这样的工业重镇,一碗小小的螺蛳粉为何会受到食客的追捧?

其实,柳州螺狮粉的发展之路并不平坦。早在2010年,一些商家纷纷到北京、上海、广州等大城市开店,但许多食材只能空运,大大增加了粉店的经营成本;就地取材,失去了原有的味道。根植于“工业思维”的柳州人开始思考:能否把螺蛳粉做成袋装速食,既能实现规模化生产,又能原汁原味地把螺蛳粉快递给食客?

2014年,柳州几家小作坊开始生产袋装螺狮粉:租下一个房子,关起门,在里面炒料,包装用的就是塑料袋和瓶子,保质期最长不超过10天。因为卫生问题,小作坊很快被执法部门查封。

螺狮粉发展之路何在?当地政府和行业协会在失败中寻找出路。经过调研,柳州市政府于2015年初提出螺蛳粉“产业化、标准化、品牌化、规模化”发展理念,确定了柳州螺蛳粉产业做袋装走机械化生产的道路,并陆续出台一系列螺蛳粉生产标准和发展规划。

经过不断地技术革新,一些螺狮粉企业研发出既还原美味,又可以长期保存、方便携带的袋装速食螺蛳粉,保质期从起初的30天提高到60天、180天,这为螺蛳粉风靡全国打下了基础。

发展源于改变。从2014年第一家袋装螺蛳粉企业诞生,到2020年产值超百亿元,仅仅用了6年时间。袋装螺蛳粉如今远销海外20多个国家和地区,约25万个就业岗位遍布在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。



“打卡”小邾国

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曾是古代邾国、郳国、蔇国的都城,有着3000多年的历史沉淀。同时,山亭区的地理标志资源十分丰富,众多地理标志产品不仅给农户直接带来真金白银,还带动了旅游业同步发展,促进了农村经济和文化的进步。

地理标志文化在山亭区有着浓厚的氛围,翼云阁特色品牌展、百味山亭农业精品展览馆、伏里土陶等地理标志品牌展览馆吸引着八方来客。游客们全方位体验当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特色民俗风情。

山亭地瓜枣是特色农产品之一,利用地瓜加工制成的一种新型美味保健食品,实为地瓜而非“枣”。它甜软韧香,营养丰富,保持了红薯中最好的营养成分。如今,它成为助力山亭乡村振兴的“大利器”。

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带动,山东欧乐食品有限公司是山亭地瓜枣的生产企业,以先进的工艺、优质的产品质量领先市场。该公司积极开展资产收益扶贫工作,建立了3个扶贫车间,招收了26名贫困户进厂工作,年收入都达到了5万元以上。

山东枣庄,因枣而得名。枣庄的枣,以山亭区店子镇的长红枣为代表。独有的红砂石土壤,造就了山亭长红枣的独特品质,富含人体必需的17 种氨基酸和24 种微量元素,被誉为“天然维生素丸”。当地流传着“日食三枣,长生不老”的民谣。

山亭区的伏里土陶是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,取材于当地的黑立土、红胶泥、白高龄土、红石等。据考证,伏里土陶至今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,可追溯到大汶口中晚期至龙山文化时期。伏里土陶吸取了各个朝代土陶艺术的优点,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花纹饰缀手法,生活气息非常浓郁。

山亭区政府借助众多地理标志产品,打造了名满全国的旅游胜地“九曲花海”。满山的鲜花,耸立的岩石,蜿蜒的公路,清凉的湖畔,令游客纷纷驻足,欣赏大自然的美丽风光,陶冶情操。



情系米业话短长


地理标志在推动农业发展、引领产业结构调整方面,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。我国一些地区的地理标志资源尚待挖掘,一些地理标志的价值尚未充分体现。地理标志工作离不开政府的扶持以及协会的引领,尤其后者的作用更为关键。

北五常,南射阳。这是对射阳大米最好的褒奖。

江苏省射阳县种植水稻历史悠久,但过去由于缺乏品牌创建和推介,长期“养在深闺无人识”。如今,射阳大米产业已形成百亿元规模,带动全县23万农民致富,其品牌价值高达185亿元。

“射阳大米20年间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,离不开射阳大米协会强有力的领导。”射阳大米协会荣誉会长张昌礼说。他曾经是射阳县粮食局副局长,退休前调任射阳大米协会会长。他对射阳大米情有独钟,更是对射阳大米发生的深刻变化深有感触。

像母亲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,射阳大米协会为推动射阳大米品牌发展竭尽全力,在发展的路上洒下串串辛勤的汗水——

召集当地气象、水文、土肥、农技、植保、水稻等方面专家,认真考证,查阅资料,科学分析,探索射阳大米特有的品质;

成立专家组,对长三角地区的消费者喜爱的稻米调研,精心挑选人们特别喜爱的品种,推行标准化种植;

市场时代,品牌先行。射阳大米集体商标获准注册,成为我国大米类首件地理标志集体商标,也是江苏当时唯一 一件地理标志集体商标;

经过不断摸索,逐步总结出适用于集体商标的“统一原料品种、统一产品标准、统一质量管理、统一品牌标识、统一依法经营”等“五统一”管理措施,有效地规范了会员企业的经营行为;

推进稻米产业化进程,打造“以加工业为主体,以种植基地和产品销售为两翼”的产业化格局,将分散的种植农户与加工企业,以“订单农业”的方式串联起来;

鼓励加工企业更新设备,提升科技含量,制定高于国标的企业标准;

积极配合法院、市场监管部门,奔赴各地打假,维护射阳大米品牌权益。

射阳县流传这么一句话:没有射阳大米协会就没有射阳大米的辉煌!

协会是地理标志商标的持有者,是规则、标准的制定者,更是地理标志产业的引领人。地理标志助力乡村振兴工作中,协会担负着艰巨的责任和使命。协会以地理标志为抓手,联系着千家万户,是关键环节。

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,地理标志资源丰富。“地理标志+”模式的推广,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,形成农产品生产、加工、销售的市场竞争力,对提高农民收入,增强农业组织化、市场化程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。地理标志与特色产业发展、生态文明建设、历史文化传承和乡村振兴的有机融合,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。